身份,都将成为这座城市传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来者,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城市的喧嚣,如同潮水般,起起落落,生生不息。
这,便是人间。
长夜未尽:星火燎原“天律”系统崩溃后的第七天,新长安的天空,第一次出现了自然的阴霾。
细雨淅淅沥沥,带着一丝久违的、真实的微凉,洗刷着这座刚刚从噩梦中苏醒的城市。
街角的霓虹灯牌,因为缺乏统一的能源调配,有的黯淡无光,有的则疯狂闪烁,如同城市紊乱的心跳。
混乱,并未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迅速平息。
失去了“天律”的精密调控,交通系统一度瘫痪,物资分配出现短缺,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
然而,与最初的恐慌和无序相比,一种新的、自下而上的秩序,正在艰难地孕育。
市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互助小组,修复基础设施,维持治安,分享信息。
那些曾经被“天律”视为“低效”和“冗余”的人际交往,此刻却成为了维系城市运转最坚韧的纽带。
苏墨的名字,以及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同飞升”事件,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新长安的每一个角落。
有人将她视为拯救城市的英雄,有人对她的行为表示质疑,更有人将她与那个神秘的“系统内鬼”并列,编织出各种光怪陆离的传说。
但无论如何,她的行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全社会对科技伦理、情感价值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
此刻,在新长安大学一间临时改建的阶梯教室内,一场关于“后天律时代”的公开辩论会正在进行。
教室内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挤满了神情各异的市民。
雨水敲打着窗棂,发出沙沙的声响,却丝毫没有影响场内的热烈气氛。
辩论的一方,是以陈伯为代表的“人文派”。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他面前的桌子上,没有全息投影设备,只放着一杯袅袅升起热气的清茶。
“‘天律’的崩溃,不是末日,而是新生!”
陈伯的声音在略显嘈杂的会场中清晰可闻,“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科技,究竟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主宰,还是服务于我们心灵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