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周杨林秋的其他类型小说《重生:不做他人影子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迷失的彼岸1995”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授若有所思地补充。林秋点头。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找到了知音。傍晚,周杨站在教学楼顶,看着林秋和孙教授在校园里交谈的背影,手中捏着的矿泉水瓶发出轻微的变形声。04人生的分岔路孙教授在校园湖边长椅上放下咖啡杯,望着林秋认真的侧脸。“林同学,我认为你应该考虑报考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林秋的手指微微颤抖,差点没握住相机。“但我原本的目标是A大。”“A大固然优秀,但不一定适合你。”孙教授指着她相机里的照片,“这些作品展现出的天赋和感受力,远超同龄人。”林秋默默低头,内心掀起惊涛骇浪。前世她放弃了无数次机会,最终只换来一场空。而今,命运竟给了她一次全新的选择。“我需要考虑一下。”她轻声回答。教室里,周杨听闻这个消息后,几乎是冲到林秋面前的。“你昨...
《重生:不做他人影子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授若有所思地补充。
林秋点头。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找到了知音。
傍晚,周杨站在教学楼顶,看着林秋和孙教授在校园里交谈的背影,手中捏着的矿泉水瓶发出轻微的变形声。
04人生的分岔路孙教授在校园湖边长椅上放下咖啡杯,望着林秋认真的侧脸。
“林同学,我认为你应该考虑报考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
林秋的手指微微颤抖,差点没握住相机。
“但我原本的目标是A大。”
“A大固然优秀,但不一定适合你。”
孙教授指着她相机里的照片,“这些作品展现出的天赋和感受力,远超同龄人。”
林秋默默低头,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前世她放弃了无数次机会,最终只换来一场空。
而今,命运竟给了她一次全新的选择。
“我需要考虑一下。”
她轻声回答。
教室里,周杨听闻这个消息后,几乎是冲到林秋面前的。
“你昨天和那个摄影教授聊了什么?”
林秋合上书本。
“他邀请我考虑报考艺术学院。”
周杨愣住了,接着忍不住笑出声。
“你疯了吗?
放弃A大去学什么摄影?
那有什么前途?”
教室里的同学纷纷侧目,好奇地听着两人对话。
“不是所有人都以你的标准定义成功。”
林秋平静地收拾书包。
周杨拦住她去路:“你会后悔的,摄影只是业余爱好,不能当饭吃。”
“真正会让人后悔的,是一辈子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林秋绕过他,离开教室。
晚饭时,父母听到林秋的想法后,餐桌上瞬间安静了。
“摄影?”
爸爸放下筷子,眉头紧锁,“高考前三个月,你突然想换专业?”
“不是突然的,爸。
这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情。”
“热爱能当饭吃吗?”
爸爸的语气罕见地严厉,“A大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
妈妈试图调和:“秋秋,爸爸不是反对你喜欢摄影,只是担心你的未来。”
林秋起身,从书包里拿出一沓照片和孙教授的推荐信。
“这些是我拍的,孙教授说我有天赋。”
她的声音很轻,却格外坚定,“这不是分心,而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爸爸拿起照片,一张张看过去,表情逐渐柔和。
“我不知道你拍得这么好。”
“给我点时间,证明这不是一时冲动,好吗?”
第二天,林秋的决定像一阵
更是过去那个活在他人影子里的自己。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
林秋透过车窗,看着渐渐远去的城市轮廓。
她打开相机,翻看最后一张校园照片——夕阳下,她不再是任何人的影子。
07光芒万丈的新生五年时光匆匆而过,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女如今已蜕变成闪耀于国际艺坛的新锐摄影师。
林秋站在空旷的展览馆中央,环顾四周挂满了自己的作品,嘴角不自觉勾起一抹微笑。
“林老师,这件作品要悬挂在入口正对面吗?”
助理小王拿着她最新的代表作《破茧》询问。
“对,那是整个展览的灵魂。”
林秋点点头。
她蹲下身调整三脚架,余光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展厅门口走过。
那个背影,那个轮廓…林秋猛地站起身,差点碰倒设备。
“怎么了?”
小王关切地问。
“没事,我去门口看看。”
林秋快步走向展馆入口,一名身着制服的保安正在认真巡视。
“周杨?”
她试探性地喊道。
那人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
“林秋,好久不见。”
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曾经意气风发的校草如今眼角已有了细纹,嘴边带着疲惫的弧度。
“你怎么会在这里工作?”
林秋问。
周杨苦笑:“B大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利,家里情况越来越差,只能做些临时工。”
他顿了顿:“听说这是你的个人展,真为你高兴。”
林秋点点头:“要不要参观一下?
我可以带你看看。”
“不了,我还在值班。”
周杨婉拒,“改天再说吧。”
他转身离开,背影比高中时更加佝偻。
展览开幕当天,人潮涌动。
评论家、收藏家、各路媒体争相采访这位中国摄影界的新秀。
“林秋小姐,您的《影子与光》系列作品背后有什么创作灵感?”
一位外国记者问道。
“每个人都曾是某个人的影子,直到找到自己的光。”
林秋回答得简短有力。
签名环节结束后,林秋正要离开,却被周杨拦住。
他换下了制服,穿着普通的T恤牛仔裤。
“能单独聊几分钟吗?”
林秋看了看表:“好。”
两人来到展馆外的长椅前。
“当初如果我珍惜你,现在会不会不一样?”
周杨开门见山。
夜风吹拂着林秋的短发,她笑了:“没有如果,我感谢你让我看清
了自己。”
“你知道吗,我每天都在后悔。”
周杨低着头,“看着你在媒体上的照片,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人生不是用后悔来衡量的。”
林秋打断他,“而是珍惜当下每一刻。”
周杨抬头,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我能不能…林老师,《告别影子》那幅作品收藏家出了天价想购买!”
小王兴奋地跑过来。
林秋转向周杨:“抱歉,我得回去了。”
“去吧。”
周杨起身,“祝贺你。”
展览持续了两周,成为今年艺术圈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艺术评论》杂志用整版篇幅介绍林秋:“她将平凡生活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每一帧都直击人心。”
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一张高中时期的校园剪影,清晨阳光下,少女的影子渐渐与她分离,取名《告别影子》。
“这是我整个创作生涯的起点。”
林秋在采访中说。
闭幕当天,法国卢浮宫的代表亲自前来,邀请她明年春季赴巴黎举办个人展。
“这是我们首次邀请如此年轻的亚洲艺术家。”
代表热情洋溢地说。
林秋站在聚光灯下,被闪光灯和掌声包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
角落里,周杨穿着保安制服,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人群散去后,林秋走向他:“你还好吗?”
“比不上你。”
周杨笑了笑,“但我在努力。”
“重新开始永远不晚。”
“我知道了。”
周杨从口袋掏出一张照片,是林秋高中时拍的他的背影,“这张能给我签个名吗?”
林秋接过照片,写下:“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走出展馆,林秋抬头望向星空。
曾经活在他人影子里的少女,如今成了照亮自己人生的光源。
在巴黎的展览邀请函上,她写下新系列的名字:《重生》。
数字:628分,超出一本线50分。
妈妈激动得眼眶湿润:“我女儿太棒了!”
爸爸拍拍她肩膀:“无论你选择什么,我们都支持你。”
班级群里炸开了锅。
“林秋628!
牛啊!”
“周杨才590,刚过重点线,大跌眼镜啊!”
“谁能想到一年前的情况会反过来?”
林秋没有参与讨论。
她望着窗外,心中已有决定。
七月初,两封录取通知书先后到达林秋家。
一封来自声名显赫的A大,另一封来自艺术学院。
林秋把两封信并排放在桌上,手指轻抚烫金的校徽。
“叮咚”——门铃响起。
林秋开门,周杨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录取通知书。
“我被B大录取了,不是A大,但也还行。”
周杨的语气中带着解脱,“听说你收到双份录取通知了?”
林秋请他进屋,泡了杯茶。
“A大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你现在却要放弃?”
周杨坐在沙发上,目光落在桌上的两封信上。
“每个人的路不同。”
“但A大意味着更多机会,更好的人脉。”
“对你来说可能是,对我却未必。”
周杨叹气:“我以前真的很傻,现在才明白你有多优秀。”
“人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会成长。”
林秋端起茶杯。
“我父亲说B大也在那座城市,如果你去A大,我们还能经常见面。”
周杨眼中带着期待。
林秋没有回答。
傍晚,林秋拿着相机来到学校。
她走过每个曾经熟悉的角落,镜头捕捉着夕阳下的校园。
最后一站是操场,那里她曾拍下周杨孤独的背影。
此刻操场空无一人,只有余晖铺洒一地金色。
林秋架好三脚架,设置好定时,然后走入画面。
“咔嚓”——她的背影融入夕阳。
回到家,林秋拿出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一次,我选择对自己负责。”
八月底,行李收拾完毕。
周杨出现在林秋家门口,手里提着两杯奶茶。
“听说你今天走。”
“嗯,下午的火车。”
“去艺术学院?”
林秋点头。
周杨苦笑:“我还抱着一丝希望。”
“我们的路早已不同。”
林秋接过奶茶,“祝你前程似锦。”
“我能抱抱你吗?
就当是给曾经的自己一个交代。”
林秋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这个拥抱,告别的不只是一个人,
杨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
那个曾经趾高气昂的校草,如今低着头快步穿过走廊,再也没了往日的风光。
林秋远远看到周杨在食堂独自一人吃饭,那个位置曾经总是被簇拥着的。
“这就是命运的反转吗?”
她心里没有丝毫幸灾乐祸,只有一种难言的平静。
周一早晨,周杨站在林秋的课桌前,眼睛里满是血丝。
“林秋,能不能帮我看看这几道题?”
他的声音比以前低了许多,连衣服都不再是名牌。
林秋抬头,看着这个曾令她心动不已的男孩。
“我可以指导你解题思路,但不会直接给你答案。”
周杨点点头:“谢谢。”
这两个字在他口中显得如此陌生。
角色完全互换了。
下课后,林秋讲解完最后一道物理题,合上书本。
“我还有辩论社活动,先走了。”
“这题太难了,你就不能多讲一下吗?”
周杨皱眉抱怨。
林秋收拾好文具,平静道:“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付出努力。”
她离开教室时,似乎听到周杨轻轻叹了口气。
林秋没有停下脚步。
三月的一个周末,市青年摄影大赛决赛现场人头攒动。
“下一位,来自实验中学的林秋同学,作品《重生》。”
大屏幕上显示出一组照片:雨后的蜗牛爬过高墙,废弃角落里顽强生长的小花,被阳光照亮的校园旧楼梯…最后一张是一个背影,一个少年独自站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身影在夕阳中显得异常孤独。
评委们交头接耳,表情越来越惊讶。
“这组作品捕捉了被人忽视的角落和人物,每一张都充满力量。”
评委会主席站起身,“林秋同学看到了别人忽略的美。”
当特等奖公布时,台下爆发出热烈掌声。
林秋捧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意外地发现周杨站在最后一排。
他们的目光在空中短暂相遇,周杨先移开了视线。
一周后的傍晚,林秋正在学校后山拍照,身后传来脚步声。
“我看了你的获奖作品。”
周杨站在她身后,“最后那张背影是我吧?”
林秋放下相机:“是的。”
“为什么选我?”
“因为那张照片表达了转变的开始。”
林秋直视他的眼睛,“就像春天总会到来一样。”
周杨走近一步:“林秋,我这段时间想了很多。”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