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遵守规矩的。”
走出物业办公室,阳光刺得我眼睛发痛。
昨晚的恐惧还未消散,新的谜团又笼罩心头。
那个敲窗的“母亲”到底是什么?
二十年前的坠楼案真相为何?
这诡异的规矩又是谁定下的?
我站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感到一阵迷茫。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匿名邮件,没有任何署名和主题。
邮件内容只有一句话:你看的方向错了。
我瞳孔骤缩。
谁发的?
他/她怎么知道我在调查?
“方向错了”是什么意思?
难道重点不在物业,不在历史悬案?
那在哪里?
我抬头望向三楼的窗户,昨晚那片白色的雾气早已消失无踪。
但那种被窥视的感觉,却更加强烈了。
3匿名邮件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方向错了”……如果物业和历史悬案不是关键,那什么是关键?
那盆被标上红绳的植物?
还是那个诡异的敲窗节奏——三慢,两快?
我决定先从相对容易入手的地方查起:二十年前的坠楼案。
即使方向错了,了解背景总没有坏处。
市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室,收藏着本市几十年的旧报纸和档案资料。
我花了一个下午,泡在满是灰尘和霉味故纸堆里。
终于,在一沓发黄的《滨海晚报》合订本里,我找到了关于静园里坠楼案的报道。
日期是二十年前的九月三日。
标题很简洁:《静园里小区发生意外,一女子不幸坠楼身亡》。
报道篇幅不长,大致内容是:死者名叫林婉,三十五岁,无业,离异独居。
于九月二日深夜被发现坠落在三单元楼下,警方初步判断为意外失足或自杀,排除他杀可能。
报道配了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
照片是从远处拍摄的,只能看到警戒线,围观的人群,以及地上被白布覆盖的遗体轮廓。
在照片的角落,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三单元楼下那个小花坛,当时似乎刚刚翻新过,泥土裸露,没有种植任何东西。
这和现在那个杂草丛生的小花园完全不同。
报道里提到了一个细节,与物业老孙的说法略有出入。
“据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称,事发当晚曾听到死者屋内传出奇怪的敲击声,但并未在意。”
奇怪的敲击声……会是那个“三慢两快”的节奏吗?
我继续翻阅后续几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