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却坚定,像在自语,又像宣判:“不是摧毁……而是断绝延续。”
李一寒微微一怔,那一瞬,他眼中闪过一抹近乎解脱的复杂情绪。他缓缓闭上眼,仿佛是在接受一个迟来的答案。他像是终于将一个沉重的承诺交还了出去。
“我明白了。”他说,语气像是对林致远,也像是对他自己多年未敢面对的悔意。
走廊尽头的门“咔哒”一声解锁。
那是一种冷而肃穆的声音,仿佛旧时代留下的开场哨。
门缓缓开启,一间灰白色调的实验档案库出现在眼前。高耸的金属档案柜排列如列队的士兵,天花板上的轨道灯洒下微冷的光线,将整个房间映照得像一座静止不动的水泥纪念碑。
这是一座藏在密室深处的记忆之墓。
档案库内并不喧哗,却仿佛有万千沉默的声音盘旋在空气中——那些被拦截、被切断、被重命名的技术记录,如今以纸质的形态躺在时间缝隙中,等待再次被唤醒。
林致远走进去,脚步声在地砖上显得格外清晰。他的手指轻轻滑过每一列档案柜的编号,从A到K,每个抽屉都承载着某段被遗忘或被隐瞒的系统逻辑。
在靠近墙角的一组“E档”前,他停了下来。
那是一整列标注着“E组-观测系统沙盘建模”的灰蓝色铁柜,柜体略有锈斑,却未被废弃。他深吸一口气,仿佛是在为某种“过界”仪式积蓄精神,然后拉开中间那只抽屉。
一摞厚重的档案沉甸甸地滑出,带着微微的金属颤音,像是某种沉睡的系统意识被重新激活。
最上方那份文档封皮已经泛黄,手写标题斑驳而隐约难辨,蓝墨水笔记交错缠绕,像早期神经网络草图的残骸。纸张边缘卷翘,显然经过无数次翻阅与急切压折,边角残存着指尖油脂与岁月的灰尘。
他缓缓翻开第一页,一张熟悉而冰冷的标题赫然出现:Δ74项目内部草案之一——“人格变异可控度模型”。上方盖着红色印章:内部实验草案·未经发布。
林致远眼神深了几分,仿佛一道思维裂缝从草案第一页向内裂开,直通Δ74项目最初的企图。
他盯着其中一行公式下的指令描述:
“当被观测者在无外部干预下,自发演化出编号逻辑并试图反控系统时,应立刻终止映射链,并触发‘L参数裂解程序’。”
林致远眉头一皱,这一行陌生的术语在他脑中炸响,像是某种沉睡多年的代号突然被唤醒,激活了潜藏的危险信号。
“L参数?”他低声重复着这个从未见过的词汇,声音中夹杂着难以掩饰的警惕。他的指尖不自觉地在纸页边缘来回摩挲,那种粗糙触感让他更为清醒。
这个“L参数”,从未在Δ74官方版本中出现,哪怕是附录的系统结构拓扑图,亦无其只言片语。它更像是一个被彻底隐藏起来的“终极应急指令”,深埋于某种临界条件下才会触发的底层逻辑层,专门用于处理一种极端情况——编号人格主动突破设定边界,反向影响系统本身。
换句话说,L参数不是调试协议,不是容错机制,而是“终结器”。一旦启动,意味着编号人格已不再是实验对象,而成为潜在的系统威胁。
而它的名字,从字母代称看——并不一定是“Logic”,更可能代表一种无法归类的裂解因子:“Loss(丧失)”、“Liminal(临界)”、“Leak(泄漏)”,甚至是某种被私下赋予含义的内部专属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