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东晋小说 > 其他类型 > 身为天煞孤星,我也能崛起全局

身为天煞孤星,我也能崛起全局

南瓜变成菜鸟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来,动作轻柔地将那件象征着无上权力与尊贵的龙袍从自己身上取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披在了朱标的肩头。他目光慈祥而关切,轻声说道:“天凉了,多加件衣服,莫要受了风寒。”朱标感受到父亲的关怀,微微颔首示意,随后身披龙袍,若有所思地问道:“父皇,那关于近日的那些流言蜚语……您打算如何处置?”朱元璋凝视着朱标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轻叹一口气说道:“虽说这些流言未必属实,但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允熥如今不过才四岁,尚年幼无知。咱决定先在宫中挑选一处小巧精致的院落供他居住,至于其他事宜,待到他年满十岁以后再做定夺吧。”朱标听后并未提出异议,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父亲的安排。当黎明的曙光悄然穿透夜幕,照亮了整个宫廷...

主角:朱元璋朱雄英   更新:2025-02-26 17:4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朱雄英的其他类型小说《身为天煞孤星,我也能崛起全局》,由网络作家“南瓜变成菜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元璋缓缓站起身来,动作轻柔地将那件象征着无上权力与尊贵的龙袍从自己身上取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披在了朱标的肩头。他目光慈祥而关切,轻声说道:“天凉了,多加件衣服,莫要受了风寒。”朱标感受到父亲的关怀,微微颔首示意,随后身披龙袍,若有所思地问道:“父皇,那关于近日的那些流言蜚语……您打算如何处置?”朱元璋凝视着朱标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轻叹一口气说道:“虽说这些流言未必属实,但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允熥如今不过才四岁,尚年幼无知。咱决定先在宫中挑选一处小巧精致的院落供他居住,至于其他事宜,待到他年满十岁以后再做定夺吧。”朱标听后并未提出异议,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父亲的安排。当黎明的曙光悄然穿透夜幕,照亮了整个宫廷...

《身为天煞孤星,我也能崛起全局》精彩片段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来,动作轻柔地将那件象征着无上权力与尊贵的龙袍从自己身上取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披在了朱标的肩头。

他目光慈祥而关切,轻声说道:“天凉了,多加件衣服,莫要受了风寒。”

朱标感受到父亲的关怀,微微颔首示意,随后身披龙袍,若有所思地问道:“父皇,那关于近日的那些流言蜚语……您打算如何处置?”

朱元璋凝视着朱标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轻叹一口气说道:“虽说这些流言未必属实,但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允熥如今不过才四岁,尚年幼无知。咱决定先在宫中挑选一处小巧精致的院落供他居住,至于其他事宜,待到他年满十岁以后再做定夺吧。”

朱标听后并未提出异议,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父亲的安排。

当黎明的曙光悄然穿透夜幕,照亮了整个宫廷时,朱允熥却整夜未曾合眼。

他就这样静静地坐在窗边,痴痴地望着窗外那片浩瀚无垠的星空,思绪仿佛早已飘向了遥远的天际,无人知晓他究竟在思考着什么。

突然,一阵轻微的推门声响彻在寂静的小院里。朱允熥猛地回过神来,循声望去,只见朱元璋的贴身太监总管王德正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院中。

王德站定身形后,环顾四周,随即提高嗓音朗声喊道:“皇孙允熥接旨!”

朱允熥听到这声呼喊,心头一紧,赶忙手忙脚乱地迅速穿好衣服,匆匆跑出寝室。

与此同时,居住在院中的两名宫女和一名太监听到声音后也匆忙跟随而出,如疾风般赶到朱允熥身后,一同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等待着圣旨的宣读。

王德见朱允熥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之后,心中不禁一紧,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洪亮而威严,高声喊道:“陛下口谕,特命皇孙允熥即日起搬迁至祈年院中居住,一切待遇皆与往常相同。”

朱允熥听着这道旨意,心里瞬间凉了半截。

他很清楚,连祖父都听信了那些关于他的流言蜚语。

想到此处,他那伏在地上的脸庞露出一丝凄惨的笑容,但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叩头谢恩道:“朱允熥谨遵陛下口谕!”

王德听到朱允熥如此生硬地称呼自己,脸色微微一变。

不过,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目光扫向一旁瑟瑟发抖的太监和宫女们,冷冷地接着吩咐道:“来人啊!把这几个奴才给我拖出去杖毙!”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只见从门外迅速走进来几名身着掖亭司服饰的太监。

他们面无表情,如狼似虎般冲向朱允熥身边的太监。

其中那名太监还未等开口申辩,就被掖亭司的人狠狠一巴掌扇在了嘴巴上,顿时打得他嘴角鲜血直流。

紧接着,这些掖亭司的太监毫不留情地抓住那一名太监和两名宫女,像拖死狗一样粗暴地将他们拽出了院子。

此时,整个院子里只剩下朱允熥一个人的身影。

他默默地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眼神空洞无神。

等到那些人都离开之后,王德淡淡地看了一眼朱允熥,随口说了一句:“老奴告退。”然后逃也似的快步出了院子。

直到王德的背影完全消失不见,朱允熥这才缓缓站起身来。

他轻轻拍打掉膝盖上沾染的灰尘,仿佛要把刚刚所遭受的不公一并掸去。

随后,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缓缓转身朝着屋子里走去。

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似乎背负着千斤重担一般。

没有下人后,所有的行李都得由朱允熥亲自整理和收拾。

他正将一件件物品归置整齐时,忽然间,一阵轻微的响动从门外传来。

朱允熥心生警觉,猛地抬起头,目光顺着窗户向外望去。

只见一名身着宫女服饰的女子正款步走来,她的步伐轻盈而优雅,仿佛踏着云雾一般。

那名宫女很快便走进了屋内,对着朱允熥盈盈施了一礼,轻声细语地道:“奴婢清灵参见皇孙,奴婢奉命,特来伺候您的日常起居。”

朱允熥上下打量起面前这位宫女,发现她看起来年纪大约只有十二三岁左右。

她的相貌平平无奇,若是褪去这一身宫女的罗裙,混入人群之中恐怕很难引起他人的关注。

然而,朱允熥并未询问她的出身来历等相关事宜,只是面色平静地淡淡吩咐道:“先收拾一下吧,稍后我们要搬到祈年院去居住。”

清灵听闻此言,再次微微福身应诺一声后,便迈步上前开始动手收拾起床上的衣物。

此时的朱允熥则缓缓走到一旁的椅子前坐了下来,然后轻轻合上双眼,进入到一种闭目养神的状态,安静地等待着清灵收拾完毕。

整个房间内一时间除了清灵收拾东西发出的细微声响外,再无其他嘈杂之声。

朱允熥的物品寥寥无几,真正重要的物件他早已小心翼翼地揣进怀中。至于剩下那为数不多的衣物,也不过只有区区几件而已。

只见婢女清灵手脚麻利地将它们迅速整理好,装入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裹里,然后稳稳当当地背在了背上。

她轻手轻脚地移步到朱允熥身旁,压低声音柔声说道:“皇孙殿下,奴婢已经收拾妥当了。”

听到这话,朱允熥缓缓睁开双眼,从那张略显陈旧的椅子上徐徐站起身子。

他的语调一如既往地平缓而沉静,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扰乱他内心的安宁一般,只听他不紧不慢地吩咐道:“前方领路吧。”

得到指令后的清灵赶忙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在前面,为朱允熥指引前行的方向。

而朱允熥则不慌不忙、一步一个脚印地紧紧跟在其后。

若是换成其他的皇子,又或是那位备受宠爱的朱允炆出行,定然会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

相比之下,此刻形单影只的朱允熥看起来着实有些落魄和狼狈不堪。

一路上,但凡碰见他们二人的太监宫女们,在瞧清楚来人竟是朱允熥之后,无一不是面露惊惶之色,匆忙躲闪开来,生怕一不小心便惹上什么麻烦,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性情直爽的清灵却突然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她圆睁双目,怒气冲冲地瞪着那些如避蛇蝎般逃窜开去的人们,一张小嘴微微张开,眼看着就要出声斥责一番。


然而,他并未流露出更多的表情,只是面无表情地将两份卷子轻轻放到一旁,然后若无其事地端起桌上的饭碗,开始自顾自地吃起饭来。

一直在旁侍奉的王德见状,心中暗自嘀咕。他跟随朱元璋多年,深知这位皇帝陛下脾气暴躁且难以捉摸,方才还怒不可遏,这会儿却突然变得如此平静,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他也不敢多问,只能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随时等候吩咐。

一顿饭吃完后,朱元璋缓缓站起身来,顺手拿起刚刚放下的试卷,转身回到御案前坐下。

他把试卷随意地往旁边一放,便又开始埋头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章。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渐渐西沉。就在此时,大本堂的人匆匆赶来,将所有皇子皇孙们此次考试的试卷和成绩一并呈送到了御前。

朱元璋停下手中笔,抬头看向摆在面前的那一摞试卷。

位于最上方的那份试卷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被大本堂的夫子们认定为此次考试成绩最佳之作。

而这份试卷的主人,正是朱允炆。

朱元璋伸手拿起朱允炆的试卷,一目十行的看着。

此次考试只有一道题目——论对北元余孽的处置。

这道题目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拟定的。

遥想当年,大明王朝如日中天,一举将北元击溃。

然而,北元皇帝却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舍弃了元大都,仓皇向北逃窜而去。

正所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尽管朱元璋多次调兵遣将,发起声势浩大的北伐之战,但终究未能将北元彻底剿灭。

正因如此,如今朝堂之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方主张继续积攒实力,择机再度挥师北伐;

另一方则力主以长城作为天然的分界线,与北元维持相对的和平态势。

朱元璋之所以抛出这样一道难题,实则是想要借此洞察他那些皇子皇孙们对于此事的看法和见解。

未曾料到的是,在大本堂的评选当中荣膺头名的朱允炆,此番表现竟是让朱元璋倍感失望。

原来,朱允炆所作的文章通篇都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简直与那位以冗长奏疏著称的茹太素有得一拼!

仔细研读之后可以发现,整篇文章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无非就是:“战争乃不祥之物,应当停止战火,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大力推行圣人的治国之道方能实现天下大治。”

并且隐晦的提出,如果有必要,可与北元讲和......

其余试卷朱元璋仅仅只是随意地扫了两眼,便再也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致了。

因为这一堆试卷中的答案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试卷上面,竟然只写了一个大大的“打”字,可至于要如何去打、凭借何种力量去打,却是丝毫都未曾提及,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些则干脆主张不要主动出击,他们认为反正有着镇守边疆的九大塞王以及朱元璋亲自坐镇,区区北元根本无需担忧。

诸如此类的奇葩言论充斥于众多试卷之中。

就在此时,朱元璋不经意间将目光移向了一旁朱允熥的试卷。

那原本应该工整书写的字迹却显得有些潦草,仿佛是故意为之一般。


洪武十五年五月。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嫡长孙,有史以来权力最盛的太子朱标之嫡长子,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外孙,朱雄英——薨。

(花开又花谢 花漫天,是你忽隐又忽现)

(朝朝又暮暮 朝暮间,却难勾勒你的脸)

(我轻叹浮生 叹红颜,来来去去多少年)

(半生的遗憾 谁来写,唯有过客留人间)

在朱雄英生前的寝宫中央摆放着一口巨大的金丝楠木棺椁,此时棺盖已经盖上,洪武大帝朱元璋双眼泛红面对棺椁做着最后的道别。

根据朱元璋洪武九年修订的《祖训录》中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嫡次子与庶子十岁皆封郡王,受以镀金银册,银印。”

可朱雄英年仅八岁薨逝,朱元璋爱孙心切,以皇嫡长孙视作皇子,追封虞王,谥号“怀”。

朱元璋身后分别站着满眼难过的太子朱标;用手帕挡着嘴角上翘的继太子妃吕氏;用手使劲掐着自己大腿,满脸泪痕的庶子朱允炆,以及低头啜泣,抹着眼泪的嫡次子朱允熥。

良久,朱元璋背对着众人抬起手似乎是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声音嘶哑的说:“起棺,将咱大孙虞怀王送入陵寝吧。”

后面的仪式朱元璋没有参加,因为他的发妻皇后马秀英因为受不了朱雄英的病逝倒在床上一病不起,朱元璋推开上前要搀扶自己的太监,踉跄的往后宫走去。

朱元璋离开后,朱雄英的棺椁被三十六力士抬起,最前方是三十二人个引幡人引路,奏着哀乐的乐师跟随,护陵军在两侧护送,最后是朱雄英生前用过的物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

四岁的朱允熥跟在自己亲大哥的棺木边,一路哭着跟随送葬队伍来到钟山。

地宫入口早已打开,地宫口处跪着九个太监、九个宫女、还有一百名身穿盔甲的军士。

三十六名力士将棺椁抬进地宫后,那九名太监宫女还有一百军士便开始搬运朱雄英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琳琅满目,珍贵无比,有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绫罗绸缎等等,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当全部陪葬品搬进去后,这一百一十八人在送行队伍的见证下,缓缓地走进了地宫。

他们面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

在地宫中,他们将龙门石落下,彻底封闭了入口。

而这一百一十八人,也成为了朱雄英的陪葬品之一。

他们进入地宫后,将会在棺椁的周围互相监督自裁,以表达对朱雄英的忠诚和敬意。

他们将在地下世界继续守护着朱雄英,陪伴他度过永恒的时光。

当地宫彻底被封上夯土,祭祀用的香炉蜡烛贡品等都摆放在了祭台上。

此时,朱标这才带着吕氏、朱允炆以及一众勋贵官员才赶到现场。

看到朱允熥跪坐在朱雄英的墓碑旁哭得如此伤心,朱标的心中充满了悲痛。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对朱允熥说道:“允熥,过来给你大哥上炷香吧。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在勋贵中,蓝玉与常家三兄弟哭得最为凶猛。

他们与朱雄英有着深厚的亲情关系,朱雄英是他们的亲外甥孙和亲外甥。

此后的时间,朱元璋因为马皇后的病情无心政事,这让太子朱标更加的忙碌,继太子妃吕氏整日督促朱允炆学业,时不时的让朱允炆去后宫看望马皇后与朱元璋尽尽孝道。

而朱允熥似乎被所有人遗忘了一般,身边的太监在吕氏从一个太子侧妃被扶成太子妃后,便找借口给换掉了。

朱允熥以前还有大哥带着自己玩,可现在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孤独。

每日在大本堂读书放学后,朱允熥就会被太监用各种理由带回东宫不让他出门,每日的饭菜也都是太监送到屋里。

就连朱允熥想要离开院子去看看自己的皇奶奶,总是被身边的太监拦住,美其名曰:“二皇孙,太子殿下吩咐了,不让你乱跑,你还是听话待在院子中吧。”

在太监的无时无刻的监视下,朱允熥竟然许久都没见到朱标。

几个月后,天空下着绵绵细雨,整个皇宫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朱允熥趁着那个太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从房间里溜了出来。

他记得马皇后住的宫殿在哪里,于是他迈着小短腿,努力地朝着那个方向奔跑。

在他的记忆中,只有马皇后和朱雄英才会真心对他好。

朱元璋总是对他冷漠相待,而朱标也似乎并不重视他。

朱允熥自幼聪慧,他非常清楚这是为何,他同样清楚地感觉到了这种待遇的差异。

朱允熥所走的路线并非一般人所知,而是他的大哥朱雄英曾经带他走过的路。

这条小路可以避开所有的侍卫,确保他们的行踪不被发现。

自从朱雄英的生母、太子妃常氏病逝后,朱雄英便一直居住在马皇后的坤宁宫。

而朱允熥则住在东宫,因此他要去找朱雄英玩耍非常不便。

朱雄英便将这条秘密通道告诉了他,以便他能够方便地来找自己。

朱允熥在宫内东拐西拐,终于来到了坤宁宫。

坤宁宫里传出的熬煮草药的气味让他不禁捂住鼻子,小心翼翼地靠近殿门。

他伸出小脑袋,四处张望,确认没有人后,便悄悄地溜进了殿内。

进入殿中,似乎中药味更加的浓了,朱允熥四下看了看,寻找自己的皇奶奶在哪,走到马皇后的寝室时,就看到马皇后一脸病态的躺在床榻上。

朱允熥立即跑向马皇后,来到床边,看到马皇后脸色苍白,他立马想到了自己大哥,眼泪又留了下来,两只小手抓着马皇后的胳膊轻轻晃动,口中喊着:“呜呜呜,皇奶奶!您怎么了!您不要吓允熥呐!”

似乎是听到了朱允熥的呼唤,马皇后微微睁开眼睛,艰难地将头转过去,看到朱允熥泪眼婆娑的趴在自己身前,她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声音有气无力的说:“是允熥呐,你来看皇奶奶了啊!”

听到马皇后的声音,朱允熥立马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当他看到马皇后苍白的脸上带着的微笑时,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皇奶奶,您没事啊!太好了!允熥好想你啊!……”

马皇后轻轻的点了点头,朱允熥见到马皇后没事,破涕为笑,激动得手舞足蹈。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事情,仿佛要把所有的情感都倾诉出来。

“皇奶奶,我可想你了!每天都盼着能来看看您。还有大哥,我也好想他,他不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朱允熥说着,脸上露出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接着,他又想起了父亲朱标,语气中充满了想念:“爹也很久没来看我了,我好想去看他。还有那些可恶的太监,他们总是拦着我,不让我出院子。哼,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们!”

朱允熥像个小大人一样,一边比划着,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委屈和不满。

他的天真无邪让马皇后忍不住笑了起来,但同时,她的眼神里却透露出一抹忧虑。

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朱允熥并没有察觉到马皇后的变化,他继续兴奋地说着:“皇奶奶,我给您讲个笑话吧!从前有只小羊...........哈哈哈哈,好不好笑?”

朱允熥笑得前仰后合,完全没有意识到马皇后的表情已经变得凝重。

他还在自顾自地说着其他趣事,丝毫没有察觉周围气氛的变化。

(新书起航,上本百万字完结,不过瘾的大佬们可以看我上本书,南瓜感谢您的支持!)


眼瞅着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

整个皇宫开始张灯结彩,处处装点一新,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无论是后宫的嫔妃,还是诸位皇子、藩王以及众多皇孙们,此刻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献给朱元璋的贺礼,以期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博得皇上的欢心。

不过,尽管众人皆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之中,朱元璋却因为马皇后和自己最疼爱的长孙先后离世而心情沉重,根本无心欢庆佳节。

但身为一国之君,他也不得不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最终还是决定强打起精神,下令举办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除夕这个特殊的清晨,天色尚未完全亮起,朱元璋便早早地从床榻之上起身。一旁的王德赶忙上前,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位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穿衣洗漱。

尽管今日乃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即便是这样一个阖家团圆、欢庆佳节的日子,朱元璋也依然不能有丝毫懈怠,需要前往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

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官员们送来的奏章,大多不过是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辞罢了。

然而,朱元璋却并未因此而草草浏览了事,而是逐一审阅,并亲自提笔作出批示和回复。

就在朱元璋刚刚于御书房中坐稳之时,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

紧接着,宫门处负责守卫的禁军侍卫前来禀报:“启奏陛下,皇孙朱允熥与他身边的婢女此刻正手持香烛纸钱,欲要出宫而去。”

朱元璋闻此消息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便立刻明白了朱允熥此举的意图所在。

他略微沉吟片刻之后,向着那名侍卫挥了挥手,缓声道:“罢了,就让他去吧。传咱旨意,命锦衣卫在暗中跟随保护。”

言罢,只见朱元璋的双眸竟不自觉地泛起一丝微红之色,心中暗自喃喃低语起来:“妹子啊妹子,这才短短数月时光过去,为何偏偏只有允熥这孩子还一直记挂着你呢……”

此时,在宫门口焦急等待的朱允熥终于看到先前前去禀报的那名禁卫快步返回。

待其行至近前时,那禁卫对着朱允熥恭恭敬敬地抱拳施礼,而后开口说道:“皇孙殿下,陛下已然恩准您出宫。”

朱允熥微微颔首,然后和清灵各自手提一只精致的竹篮,缓缓地走出宫门,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一步一步朝着钟山的方向迈进。

此时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他们身上,拉出两道长长的影子。

一路上,朱允熥默默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孝陵门前。

只见那巍峨的大门紧闭着,门外站着一群身着甲胄、手持长枪的孝陵卫士兵,个个威风凛凛,神情严肃。

两人刚刚走到门口,便被守门的孝陵卫拦了下来。

为首的一名士兵高声喝道:“此地乃是孝陵!闲杂人等不得靠近!速速离去!”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

清灵见状,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盈盈施礼后,微笑着介绍道:“诸位军爷莫要惊慌,这位乃是当今太子殿下的嫡次子朱允熥殿下。今日殿下特来孝陵祭拜孝慈皇后与虞怀王,还望诸位行个方便,让我们进去吧。”


只见清灵双臂紧紧地环抱于胸前,那娇美的面容此刻却如同寒霜一般冰冷,她用清冷而又威严的声音说道:“我此番前来,就是想要问问你,皇孙允熥每日的早午晚三餐究竟是怎样安排的?”

那位监正原本脸上还挂着谄媚讨好的笑容,但听到这句话后,瞬间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样,整个人都呆住了,笑容也一下子僵硬在了脸上。他难以置信地看着清灵,结结巴巴地确认道:“清灵姑娘……您刚才所说的可是皇孙允熥殿下吗?”

清灵微微颔首,肯定地回答道:“正是,我如今就在允熥殿下身旁当差。”

监正听后,脸色变得愈发难看,他面露难色,迟疑地开口解释道:“清灵姑娘,实不相瞒,这东宫方才传话过来,说是只需给祈年院那边送去食材便可,并不需要我们这边准备饭食。所以您这要求……实在是让小人为难啊。”说到最后,监正的声音越来越低,头也不自觉地垂了下去。

然而,还未等监正把话说完,清灵猛地一挑眉,那双美目中射出两道凌厉的光芒,她怒声呵斥道:“大胆!究竟是谁下达如此荒唐的命令!”

随着清灵这一声怒吼,整个院子里顿时陷入一片死寂。

紧接着只听得“噗通”一声,那监正竟然双膝跪地,浑身颤抖着向清灵哀求起来:“清灵姑娘,求求您高抬贵手,放过小人吧!您看,这两边我谁都得罪不起呀!若是不能按照上面的指示办事,小人怕是连脑袋都保不住啦!”说着,监正已是涕泪横流,看上去好不狼狈。

听罢,清灵莲步轻移,缓缓地走到监正身旁。

她微微弯腰,凑近监正的耳畔,轻声低语了几句。

只见那监正面色苍白如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显然被吓得不轻。

他连连点头应承下来,随后手脚并用,艰难地从地上爬起身子,匆匆忙忙地朝着厨房奔去。

过了一会儿,监正从厨房里走了出来。他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托盘,托盘里盛放着一碗白花花的米饭和两碟绿油油的素菜。

由于马皇后刚刚下葬不久,按照宫中的规矩,这段时间内众人都需要以素食为主,以示对马皇后的敬重与缅怀。

清灵见状,连忙上前一步,伸手接过托盘。

她动作轻柔,仿佛生怕会碰坏盘中的食物一般。

紧接着,她转过身,迈着轻盈的步伐向祈年院走去。

不多时,清灵便回到了祈年院中。抬眼望去,只见朱允熥依旧静静地坐在那张石凳之上,宛如一座雕塑般一动不动。

清灵走上前去,轻轻地将托盘放置在石桌之上,柔声说道:“允熥殿下,饭菜已经给您端回来啦。”

听到声音,朱允熥这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

他微微颔首,表示知道了,然后伸出右手,慢条斯理地拿起筷子,开始慢慢地享用起面前的食物来。

就在朱允熥吃得津津有味之时,清灵忽然开口说道:“殿下,方才妾身前往尚膳监的时候,打听到了一件事情……”接着,她便将自己所得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朱允熥。

朱允熥听后,手中的筷子并未停下,依旧不紧不慢地夹着菜送入口中。

待口中的食物咽下之后,他才不慌不忙地说道:“无妨,既然如此,那咱们自己动手便是。不过嘛,你得让他们把各种调料都准备齐全喽。”

清灵闻听此言,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尴尬之色。她嗫嚅道:“可是……殿下,奴婢并不会下厨做菜呀……”

朱允熥微微仰起头,目光落在眼前亭亭玉立的清灵身上,满脸疑惑地开口问道:“怎么回事儿?你还傻愣愣地杵在这儿干什么呢?赶紧去尚膳监好好学学啊!”

朱允熥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之意。

“啊?哦……好的,殿下,奴婢这就过去!”清灵显然被朱允熥突如其来的话语吓了一跳,她有些慌乱地点点头,急忙转身朝着院子外小跑而去。

那娇小的身影很快便消失在了门口。

朱允熥静静地望着清灵离去的方向,若有所思。

这个清灵刚才的反应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看起来并不像吕氏特意安插在自己身边用以监视的眼线。

然而,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以防万一,他觉得还是应该再多加留意观察一下才行。

清灵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尚膳监,开始认真地学习各种厨艺技巧和膳食知识。

而另一边,朱允熥在用过餐后,则悠闲地在院子里溜达起来。

这座不大不小的院子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七八间屋子。

位于正中央的自然便是朱允熥自己的寝室,宽敞明亮,布置得颇为舒适温馨;而左右两侧的屋子却是空荡荡的,里面连一件像样的家具或摆设都未曾放置,显得格外冷清。

在靠近一侧角落的地方,有一间小小的偏房,里面设有一个土灶,旁边还有两间用作储藏物品的房间,以及清灵所居住的小屋。

朱允熥将整个院子大致逛了一圈之后,便又慢悠悠地踱回了自己的寝室,然后一头栽倒在床上,开始仔细琢磨起今后该如何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生活中保全自身,并顺利完成大哥交代给自己的重要任务。

朱允熥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皇祖母临终前赐予自己的那块令牌,轻轻地放在眼前,开始细细端详起来。

回想起那天得到令牌时,由于没有在意,他并未能够仔细查看一番。

之后,更是因为身旁那太监无时无刻的严密监视,使得朱允熥不得不将这块珍贵的令牌一直贴身存放着,丝毫不敢轻易取出示人。

此刻再次审视这块令牌,只见其整体呈现出一种红金相间的独特色泽。

其中,那耀眼的金色部分显然是由纯金精心打造而成,然而对于这红色的构成材质,朱允熥却是毫无头绪。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